得“量化”者得天下?揭开量化投资的赚钱效应

作者:Cherry

时间:2021-09-12 08:40:45

38927

得“量化”者得天下?揭开量化投资的赚钱效应

讲起量化投资,就不得不提华尔街传奇人物——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这位慧眼独具的投资巨擘,有着一份足以支撑其赫赫名声的光鲜履历:

20岁时,获得学士学位;

23岁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

24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数学系最年轻的教授;

37岁时,与中国数学家陈省身联合发表了著名论文《典型群和几何不变式》,并开创了著名的陈—西蒙斯理论;

40岁时,运用基本面分析法设立了自己的私人投资基金;

43岁时,与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勒费尔(Henry Laufer)重新开发了交易策略并由此从基本面分析转向数量分析;

45岁时,正式成立了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最终笑傲江湖,成为勇执牛耳的投资霸主。

这段看似青云直上的成名之路,再次为世人印证了一个道理——当代的技术创新,其实大多源自跨越学科的资源整合,而非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

得“量化”者得天下?揭开量化投资的赚钱效应

通过将数学理论巧妙融合到投资的实战之中,西蒙斯从一个天资卓越的数学家摇身一变,成为了投资界中首屈一指的“模型先生”。由其运作的大奖章基金(Medallion)在1989-2009的二十年间,平均年收益率为35%,若算上44%的收益提成,则该基金实际的年化收益率可高达60%,比同期标普500指数年均回报率高出20多个百分点,即使相较金融大鳄索罗斯和股神巴菲特的操盘表现,也要遥遥领先十几个百分点。

西蒙斯通过将数学模型和投资策略相结合,逐步走上神坛,开创了由他扛旗的量化时代,他的骤富神话更让世人对于量化投资有了最为直观而浅显的认识:量化投资能赚钱,而且能赚很多钱。

 揭开”量化投资“的神秘面纱 

量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别有用心地神话或者说标签化了,就像“互联网金融”一样,很多时候都被包装成了看似“高端大气”、且可能“一夜暴富”的卖点或者噱头。

追根溯源,其实量化就是指运用数学或者统计模型来模拟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从而预估金融产品的潜在收益。许多指标如平均年收益率、年回报率、年盈利率等,这些其实都表征同一个量化指标,即“年化收益率”。它是指投资者在一年的投资期限内所能获得收益比例,专门用于评估投资行为或金融产品的好坏优劣。

得“量化”者得天下?揭开量化投资的赚钱效应

 得“量化”者得天下 

虽然“量化”看似主要在投资领域大放异彩,但其触角实际已彻底覆盖了金融领域的各个命脉。金融业的整个运作流程,归根结底,就是“把适量的钱投到适合的位置,从而以适度的金额购买适当的产品”(“Put the ‘RIGHT’ money in the ‘RIGHT’ place with the ‘RIGHT’ amount for the ’RIGHT’ price“)。

但是究竟多少算是适量?也就是所谓的”RIGHT“? 难道万事一拍脑袋,全凭感觉?还是仰仗捕风捉影、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这些显然都太不靠谱。

投资不是赌博而是博弈,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学会运用投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财富增值。那么该如何将模糊抽象的策略变成具体可信的数字?

这其实就是“量化”在做的事情,即把投资策略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代码数量化,让投资者可以基于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而合理预测其投资行为的未来走势。投资者可以通过屏幕上显示的风险指标,轻击鼠标生成定价模型结果或者是交易策略,根据实际情况略微修改参数,最终实现自己的资产配置及投资组合。

无怪乎许多人都笑称,如今的伦敦金丝雀码头其实早已不再是全球的金融腹地,而是摇身变成了IT公司集散地。包括摩根大通、花旗以及瑞士信贷等在内众多欧美顶尖投行,都在不计血本的培养自己的 IT 团队,并命其专门从事产品模型研发,从而有力跻身到“得模型者得天下”的金融大战之中。 


评论

暂时还没评论,来留下你的印象吧

我要评论

  • 请选择综合评分:

(1000字内。图片请上传GIF,JPG,PNG,可上传9张)

发表评论

评论发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