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价格指数PPI创2017年以来最大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中国今年的出口增长迅速,4月份以美元计价贸易顺差扩大至428.5亿美元,大幅高于市场预期的277亿美元。
不过,同一时间会发现人民币近期走势依然强劲,人民币兑美元一直持稳在6.4-6.6区间内。一般来说,人民币的强势提高了出口货物的价格,不利出口,但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却依然强劲,原因为何呢?
实际上,4月份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就创下了2017年以来最高增速,达到6.8%,该数据反映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价格正在快速上涨,而原因则与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有关。
虽然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呈小幅回落,但如统计自今年初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可说是全线暴涨。WTI和布伦特原油都大涨超过25%,工业原材料铜价近是涨近30%,铝和钢铁价格也涨超20%,铁矿石大涨12%不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除了因为疫情后期的经济复苏刺激了市场对需求的预期,还有因全球央行量化宽松导致货币贬值,和疫情导致某些原材料出口大国 (如智利) 需要封关以控制疫情有关。
中国出口将带动全球通胀上扬
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上扬导致中国制造业的产品成本上扬,转移至消费者身上便导致商品价格上升,再加上人民币强势下的汇差成本提高,形成了出口型通胀,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价格指数在3月更是同比上涨1.8%,创9来新高。而同一时间,美国CPI通胀率在3-4月也明显远高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
由此可见,由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全球重要的生产出口国中国的商品价格上扬,进一步带动了全球通胀。
消费通胀能否被带动将是全球难题
不过,由量宽和市埸需求憧憬所推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并转至消费者身上,但消费者能否承受该价格上扬仍是全球以及主要央行包括美联储需要警剔的一点。
中国近期的CPI通胀率明显滞后于PPI,便反映消费者需求复苏和经济的复苏速度并未完全应付到高升幅的商品物价,而国内由于有赖调控相信将可压抑制造业商品价格过份上涨。
不过,对于国外需求而言,情况却未必如此理想。
由于全球疫情仍在反反覆覆,东南亚和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业仍远未能复苏至疫情前水平,中国出口的优势便更为明显,而相信这一个优势直至全球疫情进入平稳阶段前或不会改变。
也就是说,在中国主导出口市场和全球需求依赖中国商品的情况下,国外的通胀形势却未必能明显改变,从美国CPI通胀和中国出口增长的形势便可发现,美国的通胀形势正在急速上扬,而如何在经济复苏和压抑通胀取得平衡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非常大的难题。
不过,相对之下,预期中国的出口优势将在2021年全年持续下,人民币即使持稳地维持在当前6.5附近的高点下,仍将不会伤害中国出口增长的趋势。